玉米淀粉产业点燃基差贸易“星星之火”
自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及下游玉米淀粉等产品价格波动加大,相关企业对价格风险管理需求增加。8月28日-3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山东玉米深加工企业过程中发现,在豆粕期货上发展成熟、被大豆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贸易模式——基差贸易正在玉米产业链上点燃“星星之火”。
经营形势出现变化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价格波动加大,产业链企业避险需求增加。玉米淀粉产业,作为玉米下游深加工行业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面临着产能增加、原料成本波动、需求在外部扰动下变得不稳定的多重困扰。
与2014年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企业时的感受不同,彼时原料价格运行平稳、行业产能未见明显增加、下游需求相对确定;此时,产业人士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未来经营前景增添了许多忧虑。例如2016年收储制度改革提升了玉米价格整体波动率,今年上半年生猪产业相关疫情再度令玉米价格波动加大,下游造纸等行业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需求出现明显萎缩,玉米产业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对于当下的利润情况,星光集团销售部部长徐淑康表示,受玉米成本高企、下游需求疲软及竞争激烈影响,行业整体利润情况较差。尤其是外部扰动不断,势必对出口外贸企业盈利产生影响。汇率的变动、订单的执行等情况都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出口时要提前锁定汇率、定好合同执行的时间段,以及掌握好生产库存与销售的变化。
诸城兴贸销售部负责人马树章告诉记者,上半年生产玉米淀粉基本上不挣钱,甚至是亏损的。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从供应端看,玉米深加工行业在2018年形势整体不错,惯性思维下,行业在今年上半年维持了较高开工率,导致供应充足。其次,从需求来看,行业也低估了外部扰动的影响,下游需求下滑还是比较明显的。供应充足、需求下滑导致上半年玉米淀粉生产利润一路下滑。此外,玉米对木薯淀粉的替代空间也在近两年逐渐缩小。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反映,公司通过管理增效,利润受影响并不明显。山东福洋生物淀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桂芹表示,上半年每卖出一吨玉米淀粉的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这与公司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及产品细分度有很大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经营方面,本次走访的四家企业——诸城兴贸、星光糖业、盛泰集团、福洋生物均表示玉米及玉米淀粉期货的价格发现及风险管理功能对企业给予了很多帮助。多位企业人士与玉米淀粉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予以充分肯定。张桂芹表示,玉米淀粉期货上市以来,期现货价格运行保持十分一致。
马树章也表示,近几年发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比较出色,为公司的价格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此外,公司还长期参与玉米淀粉期货的套期保值,增加了企业销售渠道和策略。
基差定价的“星星之火”
基差贸易区别于传统贸易中的“一口价”、长协等定价模式,主要以期货价格为基础,根据行业利润情况为商品定价。目前在粕类、油脂、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行业的运用越来越常见,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价格风险、进行利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
在经营形势复杂化的背景下,玉米淀粉行业也加大了对这一工具的关注力度。部分企业先试先行,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成交案例。
山东星光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2004年6月,是一家集原糖精炼制糖、玉米深加工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其下属子公司山东中谷淀粉糖有限公司拥有120万吨加工玉米的加工能力,长期与青岛啤酒和嘉吉等企业进行合作。
星光糖业副总经理田纯敏介绍,该公司自2016年起开始进入期货市场。公司经过近几年在期货市场的探索,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对于我们实体企业来说,要将期货作为保障企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坚持以期货市场服务于现货贸易的理念,做到期现完美结合,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在利用期货市场方面,目前公司与下游客户开展了基差点价套保模式、升贴水套保模式及场外期权套保模式。企业开展的基差点价销售模式,即双方谈好一个基差,结合点价时主力合约盘面价格确定双方买卖价格,这样便于双方灵活的价格销售。公司对基差交易已形成完善的交易模式,并与客户开展基于基差交易的长期合作,比如制定一个季度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销售采购计划。“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做基差定价了。今年我们跟嘉吉、青岛啤酒(啤酒糖浆的原料是玉米淀粉)都谈过基差贸易。”徐淑康表示,此外公司还于2017年参与大商所玉米场外期权交易,采用的是单边买入看涨期权的策略,在行权日前提前获利平仓。
据了解,目前淀粉行业已经开展了基差贸易,但基差交易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下游客户的接受度,目前主要以一些理念先进、模式成熟的下游客户主动要求基差报价、然后成交的案例为主。
在玉米淀粉行业基差交易推广中,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积极践行并主动推动的公司。公司属于玉米深加工行业,明星产品是药用葡萄糖。据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交易总经理赵松介绍,公司从2014年玉米淀粉期货上市后开始接触期货市场,经过探索,在2017年确立了以加工利润管理为主线的期货操作思路,目前做过玉米和玉米淀粉的基差、价差交易。
赵松表示,目前市场普遍在做的是即期的价格管理,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中选择一个利润较优的场所进行买货或者卖货,表面看是增加了选择度,但实际上仍然是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利用期货市场管理价格波动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实际上,通过基差和价差的交易,可以做到对加工利润的长期管理。“玉米、淀粉的加工利润管理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玉米的基差,第二是淀粉的基差,第三是玉米和淀粉的跨品种价差。如何把这三部分运用好,其实是加工利润管理的核心。”
据介绍,该公司目前主要推广的是玉米淀粉的基差交易,对远期玉米淀粉基差的操作是公司远期加工利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行业对淀粉基差贸易的接受度偏低,但只要有所突破,加工利润的锁定就成为可能,这也是其着力推广玉米淀粉基差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来向客户报基差,也有和卓创的合作,让他们转载基差报价。全年有52周基差报价,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风险评估来报。”赵松表示,通过基差交易,追求的是无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公司的利润持续平稳的状态。“当然,不是所有的基差交易都会做,我们还会结合对对手方信用情况的评估。”
推广需要一个过程
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诸城兴贸”)也是淀粉行业推广基差贸易的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诸城兴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年消化玉米600万吨,生产玉米淀粉400余万吨。但在实践中销售部的马树章发现这一贸易模式的推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去年开始向下游推广基差贸易但阻力很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下游企业对这一模式的接受度不够,结合期货盘面商谈价格对他们来说较难实现,企业更加倾向于一口价的定价方式;另一方面,2018年原料玉米价格以下行趋势为主,企业原料成本可控、利润相对较好,对风险不太敏感。”因此,马树章表示,基差贸易这一新定价模式的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豆粕基差贸易的成熟用了十年时间,淀粉期货上市才五年,过渡到基差贸易还需要一段时间。
赵松表示,目前基差贸易推广主要面临两大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来自客户的主观和制度层面。一是客户主要想通过基差交易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现在行业形势还不算差,只是多赚少赚的问题,只有等行业不好的时候,企业才会主动思考“锁利润”的问题。二是客户的采购和销售能否结合在一起也是影响基差交易模式推广的重要因素。传统企业采购与销售是分开的,鼓励扩大销售规模,同时严格把握采购成本。而基差贸易是采购和销售结合在一起考虑的综合性问题,这需要经历企业从思路到制度的变化。
行业距离这一变化还有多远?从一组数据中或许可以看出,玉米深加工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实际上正在不断增加。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到2018年,我国玉米淀粉行业总产能分别约为3500万吨、近4000万吨和超过4500万吨,总产量分别达到2259万吨、2595万吨左右和2815万吨,玉米淀粉行业开工率不足65%且呈现下降态势。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增加,新增产能严重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后期产能过剩压力增大,行业兼并、重组、整合或将拉开序幕。(来源: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