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粮油·甘肃篇】奏响“陇上好粮油”进行曲
(本报记者张建光 周郸宁)按照《甘肃省2018-2020年“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甘肃省“优质粮食工程”概算总投资14.12亿元,其中:中国好粮油行动8.02亿元,粮食质量检测体系3.56亿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53亿元。依照各子项目资金分配比例,中央安排甘肃省“优质粮食工程”补助资金5226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5255万元,地方配套12860万元,自筹50829万元。
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省委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国家针对粮食消费需求升级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国家投资多、建设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把这项工程作为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陇上好粮油”扎实推进
根据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优质粮食工程”(2018-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及《关于陇上好粮油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批复》精神,“陇上好粮油”整体项目分为两期建设。
“陇上好粮油”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552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465万元,自筹资金2056万元。建设内容为:400家放心粮店提升改造、200家综超专柜项目、100台自助销售设备、2.14万吨低温成品库提升改造、省级电商平台建设及运营。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5489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465万元,自筹资金2024万元。建设内容为:504家放心粮店提升改造、1.25万吨低温成品库提升改造、0.375万吨一级分拨中心建设及省级电商平台运营。
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甘肃坚持龙头引领,示范带动,加快推进“陇上好粮油”新零售体系建设,助力粮食数字化转型,形成“地产品牌上行,全国名优品牌下行”的局面,不断放大“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成效。
产后服务中心惠企利民
“我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2018年被列入国家三年规划,共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64个(其中农户科学储粮仓6.35万套),项目总投资2532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582万元。”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投资到位20283万元,完成投资18715万元,投资完成率74%。
64个项目已全面开工,目前完工的29个,已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40360套。
在项目管理上:一是统一标识。在省级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按照“建设主体全称+产后服务中心”的命名方式,对一个建设主体有多个运营中心的,在名称后加所在的乡镇名称。由省局统一设计、制作、颁发Logo标牌。
二是规范管理。研究制定产后服务体系规范管理的办法,建立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目录,对每个产后服务中心应具备的服务功能、基础条件、年服务量等进行具体要求,并实行年度审核制度,对达不到服务标准的收回标牌。同时,拟对没有享受到资金补助但具备条件积极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业务的各类主体,颁发产后服务中心牌子,鼓励支持其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为种粮农户提供“五代”服务。
三是示范引领。为切实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作用,支持培育服务综合能力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企业,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倾斜,帮助其扩大辐射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形成当地“样板”。加大宣传推介效果,带动周边企业积极参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真正形成覆盖产粮大县、提供“五代服务”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同时,顺应市场规律,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提高农户对粮食产后中心的认可度,增强农户的市场议价能力,助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质检体系机构成网
甘肃省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建设成体系”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管并重的原则,截至目前,甘肃省质检体系共建设72个粮食质检机构,分别是省级中心1个、市级机构14个、县级机构57个,在产粮县、少数民族县、人口大县、旅游大县均建立了质检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框架,以省级为骨干、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适合本省省情和粮情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15个省市机构中,9个取得实验室资质认证,3个具备原粮质量、储存品质、卫生安全指标的检验能力,15个具备原粮质量、储存品质的检验能力,14个已纳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质检体系建设总投资3.56亿元(中央补助2.06亿元、地方配套1.5亿元),共建设72个质检机构,提升13个(省级1个、市级12个)、新建59个(市级2个、县级57个)。截至目前,中央投资2.06亿元已全部拨付各项目单位;省级配套9400万元,已下达拨付6100万元;市级配套1840万元,已完成1700万元;县级配套3760万元,已完成1638万元。省级集中统一招标采购4批次29个标段,预算资金18971.93万元,约占中央补助资金2.06亿元的92.1%。
做好小麦产业发展文章
甘肃省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主食品种长年短缺,以小麦为例,一方面是全省小麦总产量保持在54亿斤上下,年消费总量95亿斤,缺口40亿斤,占年消费量的44%。另一方面是全省现有规模化小麦加工企业20余家,年处理小麦能力16亿斤~20亿斤,产成面粉仅12亿斤左右。小麦生产加工转化能力和小麦消费量之间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粮食产业普遍盈利能力弱,或勉强维持,或发展缓慢,小麦转化产业经济呈不良循环,一定程度影响了粮食安全保障效果。
近年来,甘肃省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机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调节省内粮食产业经济体系矛盾,全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步,甘肃省小麦加工企业将健全“加工仓储企业+基地+农户+现代销售体系”模式,发展小麦二次加工产业,精准对接“种购存加销”环节,以市场导向带动产业各环节高质量发展。(原文刊登于2020年12月1日粮油市场报B04版)